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從休謨(David Hume)的哲學看社會倫理與個人行動

英國哲學家  Hume  (休謨)給了我們答案

 

 

 

 

 

 

 

 

 

 

 

 

 

 


許多年來,我常在網路上看到這樣的疑問,也曾在內心反覆自問:

「為何善良的人未必有好結局,惡人卻似乎安然無恙?」

「我努力踐行環保又有何用?個人小小的努力,怎能抵擋商人一次無良行為對環境的破壞?這樣的堅持,是否只是讓自己生活不便?」

這些問題挑戰我們對正義與道德的信念,讓不少人心裡糾結,但在探索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的理論後,我找到了一些解答。他從人性出發,告訴我們怎麼在現實中找到平衡,讓社會更和諧。

這也讓我想起了一段話,它完美地描述了道德感的複雜性:

「人性中固然有善德的必然性,但現實經驗中有人感動,也有冷漠的人,以及強度的不同,這些差別項對於激起符應社會效益的環境正義感而言,如何避免成為一種負向的干擾?這或許如佛教所說需要一種『長養』的持恆功夫。」
- 程進發 (2015)

 

我們能刻意選擇善良

 

 

休謨的洞見:從人性到社會美德

休謨認為,人類的道德情感並非天生完美。我們對親人充滿愛,對自身利益敏感,但這些「自然」情感有其侷限,特別是在資源匱乏時,容易引發衝突。這也是我們在社會中持續目睹的現象。然而,休謨在《人性論》中指出:「自然在判斷與理解中,為情感的缺陷和不利提供了補救。」這裡的「自然」不只包含情感,也指人類的理性與學習能力。

正是這些能力,讓我們能夠超越情感的短視,創造出「人造美德」(artificial virtues)這些美德,例如財產權與守諾,並非天生就有,而是透過「慣例」(conventions)逐漸形成。

人們從歷史經驗中學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是綁在一起的。這就像團隊合作:一個人偷懶,整艘船都可能沉沒。透過對共同利益的洞察,以及對他人感受的同理心,我們將憤怒或無力感轉化為行動,讓個人的善行匯聚成集體慣例。即使短期看似無效或暫時受挫,這些努力在長期來看,終將改變社會。

結語:從休謨到我們的行動

休謨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啟示:道德與正義並非抽象的理想,而是人類在歷史與實踐中共同塑造的成果。這也呼應了程進發在論文中提到的,道德感是一種需要持續「長養」的功夫。

面對善惡不公或個人行動的無力感,我們不必氣餒。

每一次善行、每一次對環境的關懷,都是這「長養」過程的一部分。透過同情與理性的結合,這些努力將匯聚成改變社會的力量。讓我們從休謨的洞見中汲取動力,持續行動,為更公正、更永續的世界貢獻心力。

 

點圖可放大

 

 

 

 

 

 

 

 

 

 

 

參考文獻

  1. 程進發,《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6期,2005年11月
    https://in.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no36/08.pdf

  2.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17th and 18th Century Theories of Emotions: Hume."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emotions-17th18th/LD8Hume.html

  3. 北京大學,《休謨論人性與道德》
    http://www.shehui.pku.edu.cn/upload/editor/file/20181116/20181116092230_4171.pdf

     

     

     

2025年9月18日 星期四

從柏拉圖的哲學談 MBTI 中的『科學家INTP』特質


「Science is nothing but perception.」(科學不過是感知。)這句來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話,揭示了科學的起點是感知,是對現象世界的觀察與體驗。


感知是科學起點

柏拉圖所說的「感知」並非簡單的感官刺激,而是對環境細微變化的敏銳觀察。科學研究始於感知,從日常自然生活中的觀察、偶然的發現,到系統的數據累積,走向理性的洞察,感知是科學探索不可或缺的基礎。


MBTI 理論中的「P」與感知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指標)理論,將人類的性格劃分為16種典型類型。其中 P (為Perceiving),即偏好保持開放、靈活、探索和接納新資訊的人格傾向。這種感知型態與科學家的探索精神不謀而合。


INTP:科學家的典範

在MBTI 中,INTP 被稱為「邏輯學家」或「科學家型」,他們結合了理性思考與敏銳感知,善於從複雜現象中找出內在規律。歷史上許多科學家都具備這類特質,熱愛提問、喜歡分析,並且不斷在理論與實證間尋找答案。


INTP 的核心特質包含:

好奇心旺盛,喜歡探索未知
喜歡以邏輯分析和推理問題
開放心態,樂於吸收新資訊
獨立思考,質疑既有認知

靈活的感知能力,善於從多角度洞察事物本質 


科學的完整進程:感知、思考、提問與驗證

科學是一個循環過程,從感知開始,經由理性思考和問題提出,最後透過實驗和證據進行驗證。每一環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感知雖是起點,但唯有加入思考與檢驗,科學才能走得更遠。


結論

柏拉圖的感知哲學點出科學本質,而 MBTI 理論的 INTP人格深刻詮釋了現代科學家特質。

對科學而言,感知是啟動認識世界的門鑰匙,而理性思辨與驗證是持續推進知識前沿的動力。 

科學探索,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感知與思考的對話。

 

 

柏拉圖 PLAT 眼中科學的起點 
 
 
 
             { 從柏拉圖的哲學談 MBTI 中的『科學家INTP』特質 |全文完  } 

  

 

延伸閱讀

柏拉圖《泰阿泰德篇》中的知識論
(史丹佛哲學百科全書 2025年2月)

柏拉圖最重要的認識論對話之一:《泰阿泰德篇》(Theaetetus) ,透過蘇格拉底與年輕數學家泰阿泰德的問答,探討「知識是什麼」這一哲學核心問題。對話中提出了多種知識定義,包括「知識即感知」、「知識是真信念」及「知識是帶有說明的真信念」,但均未能達成令人滿意的解答,呈現哲學上的疑難迴圈(aporetic),強調在此生人類難以獲得絕對且不可爭辯的知識。

該對話不僅批判了感知能為全部知識的看法,也揭示了認知的局限性,同時暗示知識的真正本質必須超越感官的變動世界,指向柏拉圖哲學中的理念世界,那裡存在永恆、不變的形式,是知識與真理的終極對象科學認識被視為從感官現象走向理性洞察理念世界的過程。

 

參考資料:

Lee, Sukjae, “Plato on Knowledge in the Theaetetu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25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plato-theaetetus/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成人外語教學日常之 協助護理人士增進英文力

 

外語教學日常之協助護理人士增進英文力

 

一位護士剛好看到醫生和外國人聊天,英文很好,便詢問他怎麼那麼厲害?


醫生說是我教的,二個兒子去美國讀書前也給我教、好友(企業老闆和下屬)也都給我教,於是她欣喜跟我問課程。

我教過許多醫院護士和主管,深深明白他們工作的辛苦(包括須輪班的作息不正常、待遇過低和調整幅度久久無變化、病人的無禮和刁鑽),非一般人所能忍受。但還好護理人員通常有一股為大愛奉獻的韌性,會用意志力撐住。撐不住而換工作的話,就真是我們一般人的損失了!

幫這類職業人士上課,尤其是急診室或ICU護士,我會認識到更多生命故事和無常,有時理性的我聽完真實故事的那個夜晚,還是會感到百感交集。



學英文可以為護理人員帶來什麼好處?

 
除了能進行國外深度旅遊這種廣泛目的不談,他們最重要的是能憑藉外語能力,和外籍病人有更好的溝通,還能在醫院做一些除了照顧病人之外的工作,稍微能平衡原來單純只做護理工作的艱辛。然而,學英文對他們而言,對經濟、體力和腦力都是很大的負擔。所以,我一直相當敬佩。

最後分享,二十年了,為何我對這工作熱情未減?

 
因為這專業能幫助更多人從英文是絕大陰影、至極不自信(甚至剛認識時,討厭自己也討厭我),到熱愛英文,開始出國樂在其中,到升職或轉換跑道,獲得更好的待遇。


協助人重拾這種達成夢想、脫胎換骨的自信。尤其協助醫療人員增進英文能力,他們能更好地服務他人、讓自己的生活品質獲得理想中的改善。這都是我熱愛這份教英文的專業工作也持續學習,未選擇外商公司為職涯的核心理由。

 

 

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名稱和出處   

加入LINE社群請點此 

 洽詢英文家教課資訊,請點
EET 英語學習園地/部落 | 訂閱免費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