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從休謨(David Hume)的哲學看社會倫理與個人行動

英國哲學家  Hume  (休謨)給了我們答案

 

 

 

 

 

 

 

 

 

 

 

 

 

 


許多年來,我常在網路上看到這樣的疑問,也曾在內心反覆自問:

「為何善良的人未必有好結局,惡人卻似乎安然無恙?」

「我努力踐行環保又有何用?個人小小的努力,怎能抵擋商人一次無良行為對環境的破壞?這樣的堅持,是否只是讓自己生活不便?」

這些問題挑戰我們對正義與道德的信念,讓不少人心裡糾結,但在探索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的理論後,我找到了一些解答。他從人性出發,告訴我們怎麼在現實中找到平衡,讓社會更和諧。

這也讓我想起了一段話,它完美地描述了道德感的複雜性:

「人性中固然有善德的必然性,但現實經驗中有人感動,也有冷漠的人,以及強度的不同,這些差別項對於激起符應社會效益的環境正義感而言,如何避免成為一種負向的干擾?這或許如佛教所說需要一種『長養』的持恆功夫。」
- 程進發 (2015)

 

我們能刻意選擇善良

 

 

休謨的洞見:從人性到社會美德

休謨認為,人類的道德情感並非天生完美。我們對親人充滿愛,對自身利益敏感,但這些「自然」情感有其侷限,特別是在資源匱乏時,容易引發衝突。這也是我們在社會中持續目睹的現象。然而,休謨在《人性論》中指出:「自然在判斷與理解中,為情感的缺陷和不利提供了補救。」這裡的「自然」不只包含情感,也指人類的理性與學習能力。

正是這些能力,讓我們能夠超越情感的短視,創造出「人造美德」(artificial virtues)這些美德,例如財產權與守諾,並非天生就有,而是透過「慣例」(conventions)逐漸形成。

人們從歷史經驗中學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是綁在一起的。這就像團隊合作:一個人偷懶,整艘船都可能沉沒。透過對共同利益的洞察,以及對他人感受的同理心,我們將憤怒或無力感轉化為行動,讓個人的善行匯聚成集體慣例。即使短期看似無效或暫時受挫,這些努力在長期來看,終將改變社會。

結語:從休謨到我們的行動

休謨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啟示:道德與正義並非抽象的理想,而是人類在歷史與實踐中共同塑造的成果。這也呼應了程進發在論文中提到的,道德感是一種需要持續「長養」的功夫。

面對善惡不公或個人行動的無力感,我們不必氣餒。

每一次善行、每一次對環境的關懷,都是這「長養」過程的一部分。透過同情與理性的結合,這些努力將匯聚成改變社會的力量。讓我們從休謨的洞見中汲取動力,持續行動,為更公正、更永續的世界貢獻心力。

 

點圖可放大

 

 

 

 

 

 

 

 

 

 

 

參考文獻

  1. 程進發,《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6期,2005年11月
    https://in.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no36/08.pdf

  2.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17th and 18th Century Theories of Emotions: Hume."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emotions-17th18th/LD8Hume.html

  3. 北京大學,《休謨論人性與道德》
    http://www.shehui.pku.edu.cn/upload/editor/file/20181116/20181116092230_4171.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