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柏拉圖的哲學談 MBTI 中的科學家 INTP 特質
「Science is nothing but perception.」(科學不過是感知。)這句來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話,揭示了科學的起點是感知,是對現象世界的觀察與體驗。
感知是科學起點
柏拉圖所說的「感知」並非簡單的感官刺激,而是對環境細微變化的敏銳觀察。科學研究始於感知,從日常自然生活中的觀察、偶然的發現,到系統的數據累積,走向理性的洞察,感知是科學探索不可或缺的基礎。
MBTI 理論中的「P」與感知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指標)理論,將人類的性格劃分為16種典型類型。其中 P (為Perceiving),即偏好保持開放、靈活、探索和接納新資訊的人格傾向。這種感知型態與科學家的探索精神不謀而合。
INTP:科學家的典範
在MBTI 中,INTP 被稱為「邏輯學家」或「科學家型」,他們結合了理性思考與敏銳感知,善於從複雜現象中找出內在規律。歷史上許多科學家都具備這類特質,熱愛提問、喜歡分析,並且不斷在理論與實證間尋找答案。
INTP 的核心特質包含:
好奇心旺盛,喜歡探索未知
喜歡以邏輯分析和推理問題
開放心態,樂於吸收新資訊
獨立思考,質疑既有認知
靈活的感知能力,善於從多角度洞察事物本質
科學的完整進程:感知、思考、提問與驗證
科學是一個循環過程,從感知開始,經由理性思考和問題提出,最後透過實驗和證據進行驗證。每一環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感知雖是起點,但唯有加入思考與檢驗,科學才能走得更遠。
結論
柏拉圖的感知哲學點出科學本質,而 MBTI 理論的 INTP人格深刻詮釋了現代科學家特質。
對科學而言,感知是啟動認識世界的門鑰匙,而理性思辨與驗證是持續推進知識前沿的動力。
科學探索,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感知與思考的對話。
延伸閱讀:
柏拉圖《泰阿泰德篇》中的知識論
(史丹佛哲學百科全書 2025年2月)
柏拉圖最重要的認識論對話之一:《泰阿泰德篇》(Theaetetus) ,透過蘇格拉底與年輕數學家泰阿泰德的問答,探討「知識是什麼」這一哲學核心問題。對話中提出了多種知識定義,包括「知識即感知」、「知識是真信念」及「知識是帶有說明的真信念」,但均未能達成令人滿意的解答,呈現哲學上的疑難迴圈(aporetic),強調在此生人類難以獲得絕對且不可爭辯的知識。
該對話不僅批判了感知能為全部知識的看法,也揭示了認知的局限性,同時暗示知識的真正本質必須超越感官的變動世界,指向柏拉圖哲學中的理念世界,那裡存在永恆、不變的形式,是知識與真理的終極對象。科學認識被視為從感官現象走向理性洞察理念世界的過程。
引用出處:
Lee, Sukjae, “Plato on Knowledge in the Theaetetu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25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plato-theaetetu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