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成人如何學好英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成人如何學好英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短期提升英語口說力|五個簡單實用的練習秘訣|20年全職教大人的英文家教老師分享

在台灣,不少英語學習者都覺得口說流利又自信很難達成。

 

作為一位有二十年教學經驗全職專門教大人的英文老師,我協助過許多大專院校和碩博士學生,以及職場人士透過簡單且有效的每日練習,迅速突破說話瓶頸。以下是我推薦的五個快速提升英語口說的技巧:

點圖可放大


一、每天說英語,即使只有十分鐘


試著用英語描述你的生活或身邊的事物,練習越多越自然。

二、錄音並回聽
錄下自己的講話

仔細聽發音與語調,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模仿母語者的說話節奏


使用「影子跟讀法」(Shadowing),聽英語或看影片,跟著聲音反覆模仿,讓語調和韻律更自然。

四、學會實用生活用語


不需太複雜的語法,先掌握日常常用詞句。

五、參加語言交流或練習小組


多跟人對話,比自己學更快建立講話自信。


只要持續堅持這些方法,差不多一個月你就會有明顯進步!


關於圖裡提到的“形塑個性”,我之後會有專文說明,敬請期待。



How to Improve Your English Speaking Skills 

Many EFL English learners in Taiwan struggle with speaking fluently and confidently. As an experienced English instructor (20 years in full-ttime teaching), I’ve helped hundreds of adult students overcome this challenge with simple, effective daily practices.


Here are my top 5 tips for boosting your English speaking skills quickly:

  1. Practice Speaking Every Day

    Even 10 minutes daily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Try talking about your day or describing things around you.
  2. Record Yourself and Listen Back

    This helps you catch pronunciation mistakes and track your progress over time.
  3. Shadow Native Speakers

    Use Shadowing, listen to podcasts, etc. or videos and repeat immediately after the speaker to improve rhythm and intonation.
  4. Learn Practical Phrases

    Focus on everyday expressions you’ll actually use, not just complex grammar.

  5. Join Speaking Groups or Language Exchanges

    Real conversations help build confidence faster than only studying alone.


By following these tips consistently, you can notice real improvement in just one month or so!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好奇心點燃學習之火:生成預測對亞洲成人學習者的啟示

好奇心點燃學習之火:生成預測 (generating a prediction)
 對亞洲成人學習者的啟示

 

                           真正能點亮腦袋的,是在答案揭曉前,你自己先冒的那個「猜」

學英文其實一樣:

因為背單字而知道正確翻譯,不一定記得住,但那個「還差一點」讓你的頭腦記憶牢牢抓住 





一位學員曾這樣回答友人,關於她的英文課學習近況:  

「我的英文家教課?我都在猜燈謎,老師很少給我答案。」


鑒於二十年來,遇過不少學員或其友人對於我這『猜燈謎、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努力想答案』的教學特色方式或多或少感到疑惑期以本文,讓英語教育者和學習者了解,培養學習者的生成預測於教與學上的諸多益處

 --------- --------- --------- ---------

本文架構

上半部    生成「預測」對培養好奇心和外語學習的益處

下半部    教學與學習導入「生成式預測」,對語言學習成效的助益
            (較白話,若不想了解科學研究,可直接從下半部分開始看)

後記

 --------- --------- --------- ---------

 

生成「預測」對培養好奇心和外語學習的益處


「好奇心是學習蠟燭的燈芯。」-- William Arthur 
“Curiosity is the wick in the candle of learning.”

「好奇心,也稱為認知好奇心,在知識獲取的語境中被廣泛定義為
在沒有外在獎勵的情況下,對於知道或學習某事的內在渴望。」

"Curiosity, also called epistemic curiosity in the context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can be broadly defined as the desire to know or learn something in the absence of extrinsic rewards”


在學習科學領域中,好奇心一直被譽為推動知識獲取的重要動力。一項發表於《npj Science of Learning》的研究 (Brod & Breitwieser, 2019)揭示:在學習新知前先行生成「預測」,不僅能刺激學習者的好奇心,還能通過增強神經興奮反應促進記憶效果。這項發現對成人學習者具有特殊的啟示意義,值得教育實踐者及學習者深入關注。


研究中,參與者在面對數字事實時,被要求提前預測答案或生成相關例子,接著評估自己的好奇心。結果顯示,生成預測的條件下,好奇心水平與對知識的期待明顯提升,且伴隨著瞳孔擴張反應的加強,這被視為神經系統活化與注意力集中的生理指標。更重要的是,高好奇心狀態下的學習成效顯著優於低好奇心狀態,顯示生成預測對促進學習活化和深度記憶和認知有積極作用。
    
對於以注重基礎知識和考試成績聞名的亞洲學習者而言,這類研究提供了一種突破傳統「被動接受」學習模式的有效策略。透過主動預測,學習者不僅激發了內在的認知動機,還能提升對學習內容的參與度和反思深度,這在成人教育和職業培訓中尤為重要。亞洲文化中強調尊師重道和遵循權威的學習習慣,有時可能限制學習者的主動探索與質疑精神,而生成預測這一策略,正好鼓勵學習者承擔認知主體的角色,促進自我調控學習。

這種基於好奇心激發的學習模式,有助於成人學習者應對快速變化的知識經濟需求。在數位化資訊氾濫時代,持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是生存關鍵。生成預測不僅提升了學習效率,也激勵學習者保持求知熱忱,形成良性循環。


 

 

教學與學習導入「生成/主動預測」,對語言學習成效的助益


你想知道要學好英文,為什麼不該一直背單字嗎? 聽說實力變強,卻不靠背單字,那要靠什麼?

 

學英文的方式需要改變

在過去,學英文多半依靠「傳統預測」:老師出題,學生答題,最後老師給一個「對或錯」的判斷。惟對於成人學習者,特別是出了社會的上班族,更有效率的語言學習的方式是能模擬不同的語言場景,鍛鍊語感與應對力,以及你需要一位能善於引導成人練英文、帶你練方法的專業老師。下表說明「傳統預測」和「生成/主動預測」的價值。


點圖可放大


在我們熟悉的英語學習歷程裡,背單字幾乎是必經之路


傳統方式很直接:看到 "call",寫下「打電話」;看到 "run",寫下「跑步」。然後等著考試檢驗,答案正確,分數就高。

單字背多了,就期待能夠應付工作任務和溝通,以及能到國外生活時完全溝通自在。於是,學生記得「call=打電話」,但在日常對話裡,若聽到別人說 “I’ll call it a day”,卻可能茫然不知所措。
 

 

實際例子:

1. 
   傳統預測      只有教師直接給答案、學生單字背中文意思       

傳統單字測驗會問你:“call” 是什麼意思?
學生答:「打電話。」
老師判斷英單之中文意思對或錯

這種學習方式像是一張「快照」
瞬間測出記憶正確與否,卻很難幫助學習者在真實語境裡靈活應用。
 

2. 假設你學到一句: I will call you tomorrow.(我明天會打給你)

    傳統預測        
考試或工作上有人問你:“call” 是什麼意思? → 你答「打電話」

   主動預測|引導式教與學    
         學習者在引導下,會生成:
           I will call you back after dinner.
           She called me yesterday, but I missed it.
           Can I call you later tonight?
           Let’s call it a day and continue tomorrow.


就能看到這個字在不同場景裡可能的用法。同樣學 call,它不會只停在「打電話」,在這裡,call 被放進了時間差異、人際互動、習慣用語等不同場景。學習者不只記住詞義,還體驗到這個字在各種情境中的樣子。


學英文的過程,若有老師能靈活採用不同專業方式帶領,指導就不再只是傳統的判斷對錯或常給學習者答案,而能抓著各種機會讓他培養獨立的能力,提前演練各種可能的語言情境,學會應對,同時幫助深度記憶。

 

為什麼這個轉變重要?


因為要會一門語言不是解數學題。真正的挑戰不是因為背了很多單字,所以應該知道答案
;真正挑戰是你要會在變動的對話裡接得上話。


這樣的差別,就像是你學會「游泳的公式」和你真的下水的不同。
單字真正「活起來」,是在語境中浮沉,非孤零零地出現在單字卡或筆記本上。



英文口說實際能力不是任何英文檢定紙筆考試的分數,
也不是你使用 AI 幫你翻譯一切,就能帶來的


很多人學英文時都有這樣的經驗:

單字背得下來、文法題也能答對,可是一旦遇到外國人問一句 “How was your weekend?”,腦袋就瞬間空白。

這不見得代表你學了老半天還能力不足,你更要思考的是你的學習方式出了差異。傳統學習方式,你背背背,答案直接查、直接有,但在真實對話中,你需要的卻是臨場反應


而這,正是使用引導式教學的英文老師,培養你產生主動生成預測可以補上的缺口。

再一個實際例子:

  傳統口語練習     

學生會背答案,但不會接話

在傳統的口語課堂裡,練習往往是這樣:
    老師問:“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學生答:“I study English.”
    老師判斷對或錯,或表示理解。

即使檢查了文法和語意是否正確,卻未提供「多種可能」的對話路徑。於是學生習慣了背答案或
單一表達路徑,一旦對方拋出不同問法,就無法靈活接續。


   生成式預測|引導式教學    

模擬真實對話的多種回應。

比如同樣的問題:

A:How was your weekend?

引導學習者進行生成式預測,他可能給出:

     Pretty relaxing, I stayed home.

     Not bad, I went hiking with friends.

     Too busy, I had to work.

在這裡,學生不再只有一條正確答案可背或固定路徑可走,而能嘗試多條自然回應的路線。學習者甚至可以挑一條,練習繼續再延伸下去。這種過程,不只是語言的學習,更像是為真實對話的彩排。



為什麼這種練習更貼近真實?

因為語言交流的核心是人際互動。

  傳統方式 大多是考試模式
答對得分。進而於表達時,多使用中式思考。

  主動預測|引導式教學/學習      則是生活模式
對方怎麼問,你容易順暢接話,同時逐漸建立語感選項,在面對真實對話時,不至於因為只會一種答案或固定路徑而講話結巴。


結論

 

不論自學或找老師學外語,別急著要答案

我們常以為,學習效率在於「快點知道正解」。但研究告訴我們:效率反而在於答案之前的那一秒。當你先冒險猜一猜、預測一下,你的腦袋就像蠟燭被點燃,能量開始往外延展。
 

不要只當機械的 “單字或規則的背誦者” 或“資訊/知識接收者”。
 

試試先問自己一句:

「它還能是什麼?」

然後等答案像一根火柴,點亮心中那支還沒燃的蠟燭。



後記

當學習者用廉價找英文課家教老師的同時,不妨思考:

你想花時間省錢 (和無教學專業或資歷不深的人學英文),還是花錢省時間 (和更有經驗和專業的人學英文)呢? 

我曾經協助面試了近百位英文老師,選擇老師的目標以能引導式教學法/帶領學習者作「主動生成預測」練習。惟很長一段期間,面試卻無成果。後期,我只好開始在面試時,直接示範教老師這樣的教大人英文的方式蠻多位面試者聽了似懂非懂,少數聽懂後能照著做出完美示範。印象相當深刻,其中有位在大學服務的面試者做了完美示範後,立即說了一句話:「這樣教超累耶~」接著她說回去再考慮,並不願意採用此"比較累"的教學法。

如果你能遇到願意帶領你的英文學習能力作「主動生成預測」,激發你的好奇心和深度學習力,千萬要好好把握。因為如果沒有絕高教育熱情/熱忱,老師可以改用其他相對輕鬆的方式為你上英文課的。





參考資料

Brod, G., Breitwieser, J. Lighting the wick in the candle of learning: generating a prediction stimulates curiosity. npj Sci. Learn. 4, 17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39-019-0056-y 


{ 好奇心點燃學習之火:生成預測對亞洲成人學習者的啟示|全文完 }

  

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名稱和出處   

訂閱電子報請點此 

 洽詢英文家教課資訊,請點此進入官網

 點圖可進入官網

 

 

 

 閱讀其他文章

在注意力被剝奪的時代,成人語言學習的優勢與自我效能重建

接受動機不是永不變化:打造可持續的語言學習注意力系統

被理解的渴望:外語語言學習與成人大腦的深層合作 

英文程度,該學商用英文嗎?

學習英文,強調先學音標(IPA國際音標、KK音標、Phonics 自然發音法)的迷思 (黃老師)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接受動機不是永不變化:打造可持續的語言學習注意力系統

 

接受動機不是永不變化:打造可持續的語言學習注意力系統

Motivation Isn’t Forever:
 Designing a Sustainable Attention System for Language Learning

作者:
EET 睿騏英語講師 黃老師    (TESOL/英語教學碩士)

 

點圖可放大

 

「我明明很想學英文,但就是有時候感到自己有心無力,撐不久就想放棄了。」


這句話,幾乎每個學英文的成年學習者都想過或說過。

但這並不代表你這個人缺乏自律或不夠渴望。

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誤解了動機與注意力的本質。


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低潮,是體內“多巴胺”的週期


根據神經心理學研究,動機並非一個穩定持久的內在狀態,而是由大腦中多巴胺系統啟動的一系列預期與回饋循環。


簡單說,我們之所以會「想學」、「願意做」,是因為大腦預期會得到某種成果或愉悅。而一旦這個成果延遲、模糊、或重複性過高,動機系統就會自然降速。也就是說,當你學習遇到挫折、瓶頸,或持續一陣子工作過於疲累時,你自然會產生很想放棄學英文的念頭(/動機減弱)。


注意力是你的能量資源,不是你的態度出了問題


除了動機,另一個常被誤解的學習瓶頸是「注意力不集中」。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專注力是可以靠意志力撐出來的;但事實上,它更接近一種可耗損、需要補充的神經能量。

多位認知心理學家如 Herbert A. Simon 和 Daniel Kahneman 曾提出,注意力是一種有限資源。我們每天能處理的認知負荷是有限的,因此:

當資訊量過大、刺激分散時,我們的注意力會主動切斷不重要訊號;

當學習任務過於單調或無法獲得立即性成果時,大腦也會自動「轉移焦點」來保護自己。

這樣的情況,是一種是生物機制的自然保護,真的不代表你學習能力不好、犯了什麼錯或自己很遜色。



可持續的學習系統,需要為自己內在設計關鍵三種要素


如果我們接受自己的「動機會波動」、「注意力有限」這兩個事實,那麼問題的焦點就轉向了:我們如何設計一套可以承接內在動機波動、支撐注意力持續的語言學習架構?

以下是三個實務設計方向,結合成人認知特性與神經獎賞機制:


1. 任務小型化(Micro-tasking)


將學外語的任務切割為「可完成的小單元」,例如每天一段影子跟讀法、三句句型轉換、一個情境對話。這種設計能產生可預期的小成功,讓多巴胺系統持續啟動,而非倚賴模糊的長期目標。

2. 即時回饋設計(Immediate Feedback)


對成人來說,「我現在做得怎樣?」比「以後會有用」更能驅動行動。運用錄音回聽、自我檢查表、語意重構任務等方式,讓大腦在當下就獲得資訊回饋。

3. 有節奏的變化(Paced Variation)


長期重複單一型態任務(例如一直背單字、一直看文法等)容易使大腦自動化而降低參與。學英文的過程交替使用不同輸入方式(例如圖像、聲音、互動、輸出任務),能讓自己的注意力不被單一形式消耗殆盡。


結論:


學英文的過程中,別認為自己的強烈動機會一直沒有變化
你要每一次在動機有變化時,接受自己的鬆動 。

語言學習的可持續性,不該建立在「永遠熱情」的假設上,設計出一種即使你疲累、分心、懷疑時,也能再次接續的學習系統。

成人學習的成功關鍵非以意志力持續過度燃燒自己。透過調節,讓自己效率可管控,更可持久。學會與大腦合作,亦是最務實的學習策略。

如果你希望有人在你的外語學習路途上指引你,
專業有資歷的我,樂意成為你的明燈。


 


{ 接受動機不是永不變化:打造可持續的語言學習注意力系統|全文完 }

  

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名稱和出處   

訂閱電子報請點此 

 洽詢英文家教課資訊,請點此進入官網

 點圖可進入官網



閱讀其他文章

在注意力被剝奪的時代,成人語言學習的優勢與自我效能重建

被理解的渴望:外語語言學習與成人大腦的深層合作 

學習英文,強調先學音標(IPA國際音標、KK音標、Phonics 自然發音法)的迷思 (黃老師)



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被理解的渴望:外語語言學習與成人大腦的深層合作

被理解的渴望:外語語言學習與成人大腦的深層合作
作者:
EET 睿騏英語講師 黃老師    (TESOL 英語教學碩士)

 



 
在外語語言學習的迷宮裡,我們亞洲不少人習慣於考試系統,經常將焦點放在單字、文法與教材的進度,卻忘了背後有一個更關鍵的系統在運作,這個系統就是我們的大腦。

特別是對於成年學習者而言,理解語言學習的神經機制的交互關係,是打開學習瓶頸的一把鑰匙。


成年大腦學第二語言,不只是「背」這回事這麼簡單


長期研究指出,語言非存在於單一腦區,語言的習得是一個跨腦部多區域的「神經網絡合作」過程。當我們進行聽說讀寫的任務時,大腦至少會調動五個核心區域:
 

  布洛卡 Broca 區(額葉左側):  負責語言產出、語法處理
  韋尼克 Wernicke 區(顳葉左側):  負責語意理解、語音辨識
  運動皮質 Motor cortex 區:  協助嘴唇、舌頭與聲帶的動作協調
  顳葉 Temporal lobe:  負責聽覺訊號的接收與初步分析
  頂葉 Parietal lobe:  整合閱讀、空間理解與視覺語言訊息


也就是說, 成年學習者的英文能力不佳,跟「英文單字背不起來、背不夠多」無絕對關係,而可能在語言產出(Broca)與理解(Wernicke)之間缺乏同步練習;或是在閱讀時,視覺處理與語意建構的連線還不夠穩固。


多巴胺與腦內啡:學習不只是意志力


當你完成一次語言任務、成功開口、或聽懂一個片語時,那股「啊我會了」的快感,其實與大腦的獎賞系統有關。
 

多巴胺
會在你「預期自己完成某件事」時釋放,是啟動動機的開關
 
腦內啡
則會在你完成後提供情緒安定感,是你願意再練一次的情緒緩衝器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設定小目標、有回饋的語言練習,如 「影子跟讀法」(shadowing)、口語任務,比單純刷題、背文法、背單字更能讓大腦產生學習動能。


成年學習者的優勢,是整合力與意識力

和兒童不同,成年人學習語言時擁有這幾個潛在優勢:


1. 動機更清晰:

很多人學語言是為了工作、旅遊、表達自我或重拾人生主動權,這種內在動機會激活大腦規劃系統

2. 能覺察學習模式:

你可以意識到「我哪裡卡住了」、「這個字我常聽到但說不出」,這種元認知能力會強化神經路徑建立
 

3. 跨模態整合力強:

成年人更能將語言與情境、情緒、文化做結合,這種連結會幫助語言進入長期記憶


專業成人外語的教學不是再塞內容,
更需要的是設計「讓腦願意動起來」的學習場域


成功的外語語言的練習或課程,若能善用這些神經知識,就不再只是「背誦單字和文法」、「練聽力」、「講會話」,而會是透過多重輸入(audio + visual + movement)刺激跨腦區整合,建立安全的錯誤空間,讓腦內啡得以維持學習的情緒穩定,以及搭配小目標和小成就設計,提升多巴胺迴路的參與感。


語言學習,不只是學一種語言,而是學會用另一種方式被理解


成人語言學習者,再度開啟英語學習的行動時,常帶著沉默許久的目標願景。如果能了解大腦如何參與這個外語獲得的過程,就能不只能克服聽說力不易強化的瓶頸,更能說得安心、有力,甚至找到自己。

 

{ 被理解的渴望:外語語言學習與成人大腦的深層合作|全文完 }

 

 

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名稱和出處   

訂閱電子報請點此 

 洽詢英文家教課資訊,請點此進入官網

點圖可進入官網



閱讀其他文章

學習英文,強調先學音標(IPA國際音標、KK音標、Phonics 自然發音法)的迷思 (黃老師)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學習英文,強調先學音標(IPA國際音標、KK音標、Phonics 自然發音法)的迷思 (黃老師)




之前無意間瀏覽一位在台灣教英文,頗具名氣的外國老師 Mike 的網站,他錄製了許多教「IPA國際音標」的影片,並放在Youtube上讓民眾學習。坦白說, 國際音標的確可以幫助我們將英語發音發的更準確,而且台灣英語師資能教IPA的,的確很少,在台灣,坊間補習班也無人開設 IPA 國際音標課程。除非老師有語言學背景 (註1),不然就根本沒太多機會學到 IPA, 更遑論能傳授此音標的教學給學習者。但,學習國際音標真的會使英文進步嗎?在本文中,也將以個人教學經驗來作說明。

1: 在台灣,有幾個系所的學生會學到語言學以及語音學的課程,分別為:外文系、應用華語系、華語教學系、英語教學系、語言系、應用外語系、翻譯系等。

由於「Mike 的英文網 ;臉書網頁」最近三個月未更新,我便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得知他最近似乎有合作糾紛。在此我必須說明,此篇文章我僅單單就他教學的內容作評論。
Mike 英文 (Glossika) 的教學理念「語海訓練」; Mass Sentence Training; 大量句子訓練 網站介紹他專門研究了腦袋的海馬體與記憶互相的溝通如何組合新的記憶以及外文能力,並說「學外文最重要是累積講話的經驗,這樣腦袋會自然學會各種表達的方式而且順其自然發揮。」
同時瀏覽了網友寫的開箱文,看到Mike 英文網所銷售的英文教材內容的實際圖片(網址:http://glossikamike.blogspot.tw/2012/07/mike_30.html)  ,發現教材大部份英文內容是把所有句子的音標列出來,他的教學方式就是一種大量聽說;唸出英文句子的方式,我認同這方式是有效的,只是學習者買了他的教材後,似乎只能自己練習,沒有人幫忙矯正。得找他上課才行得通。


在我的成人英文教學實踐裡,長期以來,我也使用了讓學生大量練習說句子的訓練,這使得任何年齡層的學生在短期內即可大幅增加開口說話量,短則一至三個月即可明顯見效,其實這也僅是呼應了語言學者行為學派 (2) 的理念,初級程度學生能說出的話不再只有拼拼湊湊的幾個字,而是更有信心、更有概念地說出完整的句子。在此我也順便推薦一本可以練習大量語句的英語學習工具書 <保證勇敢開口的英文句型大全集> 給社會大眾自習參考使用。

2:行為學派認為:人的行為(包括語言),可藉由行為制約訓練而產生。


不論任何程度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我輕易能在他們唸句子時,快速地聽出他們發音時是否有使用到正確的發音方式和發音器官 (註3): 英文這個語言裡有許多音與中文的發音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換句話說,這些音也是我們台灣人發音的障礙,我將在新書中提到一些我教學多年觀察的實例,供學習者作參考與練習。但可喜的是,只要透過不斷地練習,一個就算沒出國過的台灣人,也有機會說得一口好英文。
3: 語言學專有名稱為「口腔音」、「鼻音」、「唇音」、「唇齒音」

關於語言學家研製的「國際音標」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縮寫:IPA 早期又稱為「萬國音標」 是語言學家們長期針對世界上一萬多種語言(註4) 所研究整理出的國際音標。
4: 並非全部語言皆有文字。有的語言隨時間變遷、人種消滅等因素而消失,現存語言種類約7000種。

下圖為截圖自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9%9A%9B%E9%9F%B3%E6%A8%99



對於非母語的成人學習者,學英文得先學音標 (包括KK 音標、Phonics 自然發音、IPA 國際音標等) 的必要性為何?
 
 
我個人不贊成一定要從音標課開始學。

第一個原因:

看了上圖
,你就知道 IPA國際音標內英語語言的音標的數量遠多過於你認識的KK音標的數量,如果學英文,要先把所有發音細節和規則搞得麼清楚,才能開始對說話有幫助的話,我相信成人學習者應該都先覺得累了,很容易放棄了。
 
第二個原因:

國際音標是國際語音學學會設計來作為口語聲音的標準化標示方法。使用者語言學家言語治療學家外語教師、歌手辭書學家翻譯學家等人。(取自維基百科)
也就是說,一般英文學習者,根本不太須要用到國際音標。這話不是我說了就算,如果你有機會和歐美人士聊天,問問他們對於國際音標的認識,你會發現大部份的回答是:「我不懂音標。」「我們沒有學音標。」「我們不用音標,但是你要我看國際音標,我是看得懂。」
再來,請你想想幼兒如何會說話? 先學音標?
 
我建議第二外語學習者,應先努力能講出話來了 (流利度為主、準確度為輔) ,再擔心語調、發音準確度也不遲。兒童學習語言過程亦是如此,先是有話講出來,若講得不夠標準,就會有週遭的父母等人不斷協助矯正。成人學習者,亦同,先產出,有專業人士協助你驗收,這也是語言學家所謂的「鷹架式學習理論」 (scaffolding) 的概念 (註4)



註4: 鷹架理論透過提供成人學生結構化支援,隨著學習者從已知類比新知,能力提升逐步減少輔助,促進獨立解決問題、深化理解與技能掌握,確保認知發展符合學習者水平,同時增強信心與對複雜任務的投入。

Scaffolding theory enhances learning by providing structured support, gradually reducing assistance as learners gain competence. It fosters independent problem-solving,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skill mastery, ensur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aligns with learners' abilities while promoting confidence and engagement in complex tasks.


 

想想若一外國人學中文,他得努力先搞懂注音符號,並將注音符號發得完全準確或幾乎準確嗎? 還是直接由聽說,直接先模仿怎麼把話說出來,以傳達自己的意思為先?若音發得不夠準,之後當你“使用”英語於生活中時,其實自然而然會自我慢慢調整。

例如:你吃得很飽了,會說出“ I am full.” 這個句子,但若你發錯音,唸成
/full/, (將 "u" 發長音/u/, 被朋友笑幾次後,你自然會發成短音/ʊ/),   因為若將短音誤唸成長音,意思就變成 "fool" (傻瓜)。
 
用諧音記單字的效果為何?
它對於非母語學習者來說,僅是一種“短期見效”的工具;是一種「暫時」的方式,治標不治本,並無法為你的英語能力帶來真正的提昇,我個人並認為,用諧音方式學英文單字,最大的缺點就是:你將大量增加你腦筋記憶量的負荷。試想,你有辦法將英語龐大單字量都對應出中文諧音,再塞進頭腦裡,之後不容易忘記嗎?

那什麼是治本的方式?
我還是老話一句: 多使用語言、多接觸語言;不論是以聽、說、讀、寫的方式來接觸語言 (Get “immerse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以各種形式沈浸於英語中,是紮實得到外語的不二法門。



<學習英文,強調先學音標的迷思 全文完>
作者黃老師

 
歡迎留言指教或分享,如轉載請註名作者名稱:「EET黃老師」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有侵權,作者保留法律追訴權